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2节(第1页)

鸭子们对自己的待遇非常不满,闹得不可开交。

苏轼就忍不住笑:“听闻朝堂也是这般模样。”

苏辙沉声道:“九二!慎言!”

苏油其实对这些东西也有些麻爪,不过听苏轼这话也没好气:“子瞻,以后你要吃亏,指定就吃在这张嘴上了。”

苏轼不以为意:“君子三畏,就没有畏吃亏这一条。明润你还是要多读书。”

一句话把苏油堵得白眼直翻:“算了懒得管你,对了,石家送来一个香炉,应该是我赵郡苏氏祖上所得的赏赐,你去断断呗?”

苏轼对这个兴趣颇高:“走看看去。”

苏辙说道:“子瞻,先拜会过长辈再说吧……”

众人便过来与石苏两家长辈见礼,自然又是一番客套,石宽笑道:“将门老粗,识不得那香炉的来历,只从形制用料上能断出是唐时的物件,尚需贤昆仲品论一番。”

香炉已经移入祠堂堂屋正中,苏轼和苏辙取过来看了,苏辙便摇头:“这延载乃武周年号,正是味道公历迁凤阁舍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接着加正授的时候。”

苏油便很奇怪:“正授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宰相了吧?那你摇什么头?”

苏轼的眼睛还在香炉的文字上,嘴里说道:“看炉内铭文,这香炉竟然是武后特意命人为苏公制作后,让他送入家庙保存的。”

说完抬起头来笑道:“子由是在为自家长辈讳言。其实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我们这位尊长啊……嘿嘿嘿,说起来真得摇头。”

苏辙叹了一口气:“《唐书》记载这位先祖,‘善敷奏,多识台阁故事,然而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模棱’。’”

“长安中,请还乡改葬其父,朝廷优制,令州县供其葬事。结果呢?他因此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为宪司所劾,左授坊州刺史。”

苏轼笑道:“没多久,又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神龙初年,又以亲附张易之,张昌宗,再次贬授郿州刺史。这才有了我眉山苏门的一支。”

第九十三章宴席初步

苏油听得只撇嘴,这祖宗可当真不咋地。

苏轼又说道:“这位先祖,小时候与乡人李峤,俱以文辞知名,时人谓之‘苏李’。”

“然而《唐书》中两人同列一传,味道公仅三百八十八字,而李峤呢?共有一千五百一十三字。”

苏辙说道:“李公年轻时监军岭南,招谕獠洞,这是武功。”

“来俊臣构陷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三家时,李公力辨,不惜忤旨,这是气节。”

“后来武后将建大像于白司马坂,李公上书直言:‘造像钱见有一十七万余贯,若将散施,广济贫穷,人与一千,济得一十七万余户。’这是仁直。”

“当初中宗驾崩,李公曾经密表请处置相王等诸王子,勿令在京。”

“等到玄宗即位后,在宫中获得此表,以示侍臣。有人便建议玄宗杀了他。”

苏轼说道:“当时的中书令张说却为之辩解:‘峤虽不辩逆顺,然亦为当时之谋,吠非其主,不可追讨其罪。’最后居然也被放过,只让他随做太守的儿子终老。要说起来,这又是运气了。”

苏油叹了口气:“当个官还真不容易,模棱两可也是贬,忠直任事还是贬。”

苏辙正色说道:“因此一时的宦海浮沉,不足为虑。君子所计乃身后青史之上,是仅仅留下三百八十八字呢,还是留下一千五百一十三字而已。”

苏油顿时肃然:“子由此言,足为吾师。”

苏轼说道:“所以我们家先祖啊,虽然和李公并称苏李,其实是不匹的。不过倒是有一条只得称道,就是和弟弟味玄公的关系非常好。”

“味玄公遇到请托不谐的时候,每每对味道公‘面加凌折’,而味道公依然‘对之怡然,不以为忤’,当真是好脾气。”

苏油暗自好笑,后世倒是还有个名副其实堪称日月齐辉的苏李,青莲东坡,没错了说的就是你!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