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十一章 还真是妹妹呢(第1页)

人各有心,心各不同。

赵鼎重返中枢之后,最先需要处理的竟是张浚。

张浚罢相,有的台谏官仍不甘心,继续上章弹劾。

有人说张浚身为丞相,因措置失当,损军四万,理应斩。

也有人又翻出陈年旧账,重提当年的富平之战,言说张浚独断无谋,刚愎自用由来已久。

甚至有人指责张浚身居中枢三年,兴兵劳师,竭民力,耗国用。

当然,最后这条,赵鼎师徒都要背锅,毕竟,这样弹劾符合国策。

原本,处分张浚的诏书已经下了。

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提举江州太平观。

可赵构看罢那些台谏官的劄子,又突然勾起无名怒火。

御批道张浚谪授散官,岭南安置。

岭南属于蛮荒之地,落职官员贬窜岭南,自生自灭,已经是最重的处罚了。

政事堂,赵鼎向其余宰执出示了赵构的御批。

“几位相公以为如何?”

陈与义率先开口,“陛下责罚太重,恐有志之士心寒,尤其是众太尉。”

张守轻轻颌,“是啊,下官也是如此认为。”

“下官为张浚所荐,理应回避。”秦桧早就想好了三种回答。

无非就是赞同,反对,或者是模棱两可。

况且,以赵鼎的为人和当下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张浚的私交,都不可能对张浚落井下石。

索性便闭口不言,如今真正让他担心的事,就是赵鼎是否还会将其留在中枢。

按照官场惯例,他既然为张浚所荐,赵鼎重新组阁时一般不会留用旧班底。

赵鼎师徒对于几位宰执也有过讨论,张守执政四平八稳。

张浚稍显急功近利,但也是忠耿之辈。

白野对陈与义的评价极高,尤为喜爱那《观雨》。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而此诗作于建炎三年,足见此人极善大略。

对于秦桧,起初,赵鼎是颇为欣赏的。

靖康年间,赵鼎任开封士曹参军,对秦桧的大义之举也曾仰慕的紧。

后来秦桧南归,朝中有不少人猜疑,赵鼎也始终不信。

当年为存赵氏,不避斧钺,怎会一眨眼就成了金人的奸细?

白野当时也没有反驳,只是反问一句,“北地多少王公大臣,为何只秦桧得以脱困?并且还是拖家带口,毫无折损?”

都说,当你怀疑一块玻璃的硬度时,这块玻璃就注定要碎。

再简单一点,当你怀疑那个人的时候,真相就已经不重要了。

何况,张浚与秦桧有举荐之恩,不说休戚与共,竟也无半句辩驳。

凉薄至此,不过,赵鼎也接受了白野的建议,朝堂之上,不同人有不同的用法。

秦桧不知为何,总感觉如芒在背,赵鼎面上,也看不出丝毫喜怒。

张守见赵鼎默不出声,又继续说道,“陛下责罚,应斟酌是公罪还是私罪,德远有过,乃是因公,因公而受重罚,今后谁还未陛下驱使?”

赵鼎抚须颔,“子固兄此言在理,明日,你我一同面见圣上,据理力争。”

翌日,赵鼎和张守一起入殿面对。

赵鼎进呈被他扣押的御批。

赵构皱眉,稍显不悦,责问道,“朕意已决,卿为何封还?”

赵鼎不急不缓的开口,“陛下,德远当年勤王立下大功,近年扞守两淮亦多有勋劳,何况,家中尚有老母,若去岭南,无异于生死别离,陛下何忍?”

赵构原本也不想重罚张浚,但是台鉴的劄子和雪片一般,着实烦扰的紧。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