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75章 案中案41(第2页)

并且,何春花连写自己的名字都困难,当地政府在落实这一政策上,绞尽脑汁之后也只能安排她去县政府机关大院打扫卫生。

可张余粮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窝在山旮沓里头,距离县政府机关大院还得步行二三十公里的山路,这让何春花上下班、照顾家庭都极为不便。

所以,何春花不但选择不去政府机关大院工作,就连国家的抚恤金也拒绝申领,还说他家男人死在战场上,可不是为了让他们一家人做国家的寄生虫。然后继续守在山旮沓里面,选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自食其力。

作为张余粮的子女,张继文也可以享受就学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可他们家住的那地方,方圆十几公里就没有一所正儿八经的学校。

县政府说可以安排张继文在县城读书,可问题在于,张继文当时只有六七岁,完全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这一政策至少在张继文读小学的时候没法落实。

张继文到了读初中的年龄时,又不愿意继续上学了。

落后的教学设施和不稳定的教师队伍让张继文的学习成绩惨不忍睹,和县里的孩子压根儿就没法比。

小升初后,当地政府安排张继文在县里的中学读书。但张继文上了几天课后,觉得自己就像在听天书,接着又想起马上就要到农忙了,秋收时候的母亲应该非常需要帮忙。

然后,她和学校说了一声,即便学校不同意,她也充耳不闻,大摇大摆地走出学校回了家,准备在家帮母亲做农活。

学校的老师最初还去过她家家访,但在母亲的责骂和老师的规劝中,张继文仍然无动于衷,她始终认为与其在学校的课堂上打瞌睡,还不如在家多帮母亲干点活。

何春花和老师都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

就这样,小学毕业的张继文一直在沂蒙山区务农。

在张继文21岁的时候,王文辉带着18岁的王乾山来到沂蒙山区探望病重的何春花。家庭的重担和长期的劳累,终于压垮了这个倔强女人的身体,在让自己的公公婆婆安享晚年后,她自己也倒下了。

这是张继文第一次见到王乾山。

王文辉每年过年都会千里迢迢赶过来给张余粮的父母拜年,但都是单独前来。

王文辉第一次到达沂蒙山区的时候,这个地方的贫穷落后让他感到十分震惊,但也坚定了他当时留下来替张余粮为其父母尽孝的打算。

张余粮的父母拒绝了王文辉的好意,劝他回去,但王文辉不听。何春花只用了一句话就让王文辉立即收拾行李滚蛋了,并且在往后每年过来时都不敢在她家里长住。

何春花说,寡妇门前是非多,瓜田李下很可怕,您要真想帮张余粮的忙,就不要让我一家人出门被人戳脊梁骨。

这句话让王文辉打消了最初的打算。

张余粮的父母过世后,王文辉仍会每年过来,替他父母扫墓。

因此,张继文对于王文辉自然不陌生。

但这次在何春花病重的时候,王文辉带着王乾山过来,其意义自然不同。

病床上的何春花对眉清目秀的王乾山似乎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只授意王文辉父子先出去,将张继文单独留了下来。

张继文面对母亲询问的目光,羞答答地只说了一句:“我听妈妈安排……”

闺女的心意,何春花心知肚明。

王乾山虽然是个瘸子,但有一身书卷气,看起来温文尔雅,谈吐不俗,这让从小到大一看到书本就犯困的张继文倾慕不已。

于是,这一对母女对于张余粮的遗书遗言,也就并无异议。

我们再来关注王文辉父子。

光从王文辉的秉性来看,复员之后,他毫无疑问就成了家里的“独裁者”。大事小事,孩子读书、结婚的事,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在王文辉看来,何春花和张继文既然没有提出异议,那么王乾山娶张继文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但张继文在和王文辉的沟通过程中,怯生生地说过一句:“乾山一看就是个读书人,我怕我配不上他。”

王文辉自然拍着胸脯安慰她,说这都是小问题,你也不要认为他读书有多厉害,他今年考大学就没考上。

这让张继文似乎安心了不少。

张继文的无心之言却提醒了王文辉。

即将结成一对新人的二人之间,似乎存在差异:张继文只是小学毕业,王乾山在这一年高考毕业又即将上大学。虽然,学历文凭并不能代表什么,也决定不了一个人的素养和前程,但却着实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