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8页(第1页)

  睢鹭眼眸微动,看着乐安,缓缓点头。

  “……臣知道。”

  睢鹭当然知道。

  李绅,以两悯农诗而闻名的悯农诗人,正如那些第一次听到这诗的孩子们一样,任谁读过那两诗,不会以为诗人是位悲天悯人、勤政爱民的“好人”呢?

  然而事实却是,青年时写下《悯农》的李绅,在如愿步入官场,甚至步步高升,直至宰相之位后,已经完全变成了他下最应被痛骂的那种人。

  视旧友为牛马、视百姓为秕糠、为官不仁、草菅人命、极尽豪奢、极尽酷暴,以致令另一位诗人写下“司空见惯”的由来那句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以致死后因“酷吏”之名,而被“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若将那两诗和这人事迹分开看,定会以为是同名同姓的巧合。

  可就是这样一个酷吏典范,却又的的确确,是曾经写下《悯农》二的李绅。

  言行不一,在此人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所以,哪怕诗的确是好诗,哪怕将他的诗教给孩子们诵读,但当有孩子问起写下这诗的是什么人时,睢鹭却下意识地,将这个问题放在最后作答。

  然而乐安却不容他回避。

  “假如没有冬梅姑姑打断,你准备怎么回答那个孩子的问题?”她这样问道。

  *

  怎么回答?

  这实在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管是由那个孩子提出,还是此刻由乐安提出。

  对于孩子,太过真实的答案会粉碎孩子们天真的认知,更会粉碎他们初初建立起的,对美好、对道义的向往与追求。

  而对于乐安——

  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睢鹭看向她。

  她眼角微微含笑,十分放松的样子,见他望过来,水润的眼眸如雨后荷叶上的水珠,轻轻滚动了一下。

  而那小小的水珠里,却倒映着整个世界。

  睢鹭突然不合时宜地陷入回忆里。

  回忆中,第一次听周先白说起乐安公主的时候。

  “世间之事,大抵都是知易行难,侃侃而谈容易,躬身而行却难,行一时倒也容易,难的是行一世,从始至终,初心不改,天底下鲜少有人能做到,但——再鲜少,也总还有那样的人,便如那位……”

  睢鹭那时还有些不以为然。

  人活一世,何其漫长,不到盖棺定论,谁也说不准谁最终会如何,临了晚节不保的,也向来屡见不鲜,周大人又如何能断定那位乐安公主就能始终如一,初心不改呢?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