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章 李唐建国2血溅江都宫(第2页)

所以,隋炀帝对江南的感情非常深。因此,眼见如今下大乱,隋炀帝便想到了自己曾经的龙兴之——扬州,现在的江都。正好当时,隋炀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子唱着一歌谣:

往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隋书·五行志》)

于是,隋炀帝便下定决心,在江南建都,他将国都选在了丹杨(位于江苏省南部)。有一次,朝会的时候,隋炀帝将自己建都江南的想法,告知群臣,让群臣讨论。马上,身为宰辅的内史侍郎虞世基,立即赞同皇帝建都江南的想法。

可是,右候卫大将军李才,却坚决表示反对,认为皇帝应该还是要返回长安。虞世基据理力争,李才便和虞世基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就在此时,门下录事李桐客也站了出来,表示反对建都江南:

江东卑湿,土险狭,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乱。(《资治通鉴》)

谁知,李桐客此话一出,立刻遭到了百官的群起而攻之。一些御史向隋炀帝弹劾李桐客,说李桐客诽谤朝政。随即,群臣纷纷支持隋炀帝,在江南建都:

江东之民望幸已久,陛下过江,抚而临之,此大禹之事也。

得到了群臣的“支持”,隋炀帝便开始着手筹划建都,派遣相关人员,前去营建丹杨宫,准备迁都丹杨。然而,正是隋炀帝迁都丹杨的举动,为江都兵变埋下了祸根,也为他招致杀身之祸。

隋炀帝想要在江南割据,可是有人却不想待在江南,谁呢?就是护卫隋炀帝三下江都的十万骁果禁卫军。

这十万骁果禁卫军,基本上都是关中人氏。三下江都,意味着他们背井离乡,很有可能再也无法重返故乡。如今,隋炀帝建都江南,对于十万骁果而言,岂不是要让他们客死他乡吗?因此,骁果军内部开始出现躁动。

当时,骁果军内部,出现了不少叛逃事件,纷纷密谋叛逃回乡。比如,有一个名叫窦贤的郎将,率领部下集体出逃。隋炀帝知道后,立即派人将窦贤抓了回来,当众处死。

他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禁止住骁果叛逃的现象。可是,隋炀帝现,根本禁止不住,骁果还是成批成量叛逃。到最后,隋炀帝索性就不管了,实行“鸵鸟政策”。

隋炀帝三下江都后,专门派了一个将领,负责管理骁果,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司马德戡看到骁果不断出逃,也牵动着他的心弦。他也是关中人氏,也十分想要回到家乡。

于是,司马德戡便与另外两位将领,虎贲郎将元礼、直裴虔通,密谋商议,司马德戡对元礼和裴虔通说道:

今骁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诛;不言,于后事,亦不免族灭,奈何?又闻关内沦没,李孝常以华阴叛,上囚其二弟,欲杀之。我辈家属皆在西,能无此虑乎?

元礼、裴虔通听完司马德戡的话后,惊惧不已,连忙询问司马德戡,下一步该怎么办?司马德戡说道,如果骁果继续出逃,我们不如和他们一起出逃,重返关中故乡。最终三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出逃。

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三人,其实已经决定组团逃跑。既然决定逃跑,他们就各自展下线,想要带着更多的人逃跑。果然,在这三人的鼓动之下,不少官员、将领都加入到了这个逃亡的队伍。比如,内侍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等人,逃亡的队伍是越来越大。

这些人甚至最后都无所顾忌了,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商量起叛逃之事。所谓“隔墙有耳”,这些将领的叛逃计划,不小心被一个宫女给听到了。这个宫女立刻向萧皇后汇报,萧皇后于是让这个宫女向皇帝汇报吧。

不料,隋炀帝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杀了那个宫女。这已经说明,隋炀帝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看到隋炀帝已经无可救药了,萧皇后长叹一口气,无奈对所有人说了一句话:

下事一朝至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

我们不由得为隋炀帝感到悲哀。身为一代帝王,连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结妻子,都如此冷漠,这难道不是莫大的悲哀吗?确切说,这是隋炀帝的悲哀,也是整个大隋王朝最后的悲哀!

本来,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禁军叛逃,可是,为什么后来却直接演变成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军事政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野心家的出现,将作少监宇文智及。宇文智及何许人也?他是隋炀帝的宠臣许国公宇文述的儿子。

宇文述出身关陇贵族集团,是隋炀帝当晋王时的藩邸旧臣,为隋炀帝入主东宫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隋炀帝非常喜欢宇文述,还把自己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述的小儿子宇文士及,两人结成了儿女亲家。

而且,宇文述又是一个武将,三总管叛乱、平定南陈,还有隋炀帝时期讨伐吐谷浑、三征高句丽、镇压杨玄感叛乱,宇文述都参与其中。可以说,宇文述也是一个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立下功勋的战将。

隋炀帝为什么这么信任宇文述呢?当然不是因为宇文述的战功。最重要的是,在众多大臣中,宇文述是最听隋炀帝话的,对隋炀帝的话言听计从,甚至到了盲从的步。即使是隋炀帝错误的话,宇文述也照听不误,绝不表任何意见,根本没有原则。根据史书的记载,宇文述的性格是这样的:

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无所是非,不能轻重。(《隋书·宇文述传》)

那么,宇文智及为什么是一个野心家呢?那是因为宇文智及对隋炀帝心存怨愤。当年,宇文智及和他哥哥宇文化及两个人,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终日飞鹰走狗,欺侮良家妇女,名声非常不好,“见人子女狗马珍玩,必请托求之”,人送外号“轻薄公子”。

后来,这哥俩更是不知收敛,公然违反禁令,私自与突厥做生意。结果,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被隋炀帝关进大牢,还扬言要杀了他们两个。最后,还是他们弟妹南阳公主,出面向父亲求情,隋炀帝才放了这哥俩,赦免了这哥俩的死罪。

尽管,隋炀帝没有杀了这两个轻薄公子,但是隋炀帝的惩处,还是相当严厉的。为了让他们两个长长记性,隋炀帝下令,将这兄弟两个,从宇文述的儿子,贬为宇文述的家奴,让宇文述把他们关在家里,这一关就是将近十年。从此之后,宇文智及就恨上隋炀帝了。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隋炀帝三下江都不久,宇文述去世。临终前,宇文述递上遗表,希望皇帝能够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可怜可怜自己那两个不肖子,给他们一次重做人的机会。

隋炀帝也是看在老臣宇文述的面子上,在宇文述死后,让他的长子宇文化及,承袭许国公的爵位,任命为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军;宇文智及则被任命为将作少监。

司马德戡等人展下线,很快展到了宇文智及这里。此时,宇文智及的心眼,开始活泛起来,对于叛逃的计划表示反对。宇文智及对司马德戡等人说,与其逃跑,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动兵变,直接杀了隋炀帝:

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今实丧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数万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资治通鉴》)

对于宇文智及提出兵变的建议,司马德戡也动心了。所以,那些原本决定叛逃的骁果将领,马上改变主意,不跑了,而是要铤而走险,动兵变,杀死隋炀帝。因此,一场弑君的军事政变,由此拉开了帷幕。

既然决定兵变弑君,那就需要一个领头的人。可能有人会说,要么由司马德戡领头,要么由宇文智及领头。因为司马德戡掌控骁果军,宇文智及是兵变的倡者,由这两个人领导兵变,最为合适。

可是,无论是司马德戡,还是宇文智及,在当时都威望不够。毕竟,兵变杀皇帝,是一件九死一生,风险系数很高的事情,弄不好就会是掉脑袋的杀身之祸。所以,这个兵变的领头羊尤为重要,必须要选出一位有资历、有威望的人,出来领导这场兵变。那么,谁最有威望呢?当然是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长子,宇文述死后,他的许国公爵位是由宇文化及承袭的。所以,宇文化及是宇文家的嫡系继承人。更何况,宇文化及当时担任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军,在禁军中颇有威望。由宇文化及出来领导江都兵变,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敲定了兵变的领头羊,司马德戡等人就派人,将兵变的计划向宇文化及和盘托出,请宇文化及挑这个头。面对兵变的计划,宇文化及又是什么态度呢?《资治通鉴》的记载非常有:

化及性弩怯,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

别看宇文化及平日里无恶不作,不怕不怕。可是,一到紧要关头,他立刻就软了。当时,宇文化及听到让自己挑头,整个人吓得汗流浃背,脸色都变了。然而,汗流浃背之后,宇文化及还是答应了。宇文化及必须要答应,他如果不答应,估计当场就会被准备兵变的骁果军干掉。

如今的情形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司马德戡等禁军将领磨刀霍霍,准备随时动兵变。现在,就差了一个合适的契机。因此,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就为兵变制造了一个契机,在骁果中大肆散播谣言:

陛下闻骁果欲叛,多醖毒酒,欲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资治通鉴》)

这个谣言一经散布,骁果们立刻炸锅了,一个个对隋炀帝恨意滔,整个部队开始蠢蠢欲动。司马德戡一看士兵情绪已经异常愤怒,认为兵变的火候到了。所以,江都兵变正式拉开了序幕。

司马德戡将兵变时间定在了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十日,他们决定在这晚上动军事政变,夜袭江都宫,杀死隋炀帝。可是,江都宫戒备森严,在宫外,名将来护儿率军驻守;在宫城内,则有最精锐的“给使营”守卫。如何突破这层层守卫,必须要有一个周密的兵变计划。

兵变的当,阴霾密布,所以,黑得非常快。到了昏时分,司马德戡趁着夜色,偷偷将马厩里的马放了出来,然后,命令士兵们各自打磨兵器。一番厉兵秣马之后,司马德戡开始向兵变将领,分配任务。

如何分配呢?宇文智及负责在宫外策应,宫城里则由司马德戡负责。司马德戡让元礼、裴虔通两个人在宫中当值,负责殿内的工作,主要盯住隋炀帝;同时,另外一个将领唐奉义,他本来是负责关闭城门。但是,唐奉义与裴虔通事先都商量好了,起事当,虚掩城门,不上门闩。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到了三更时分,司马德戡在东城集结了数万骁果,点燃火把,与城外的宇文智及相互呼应。与此同时,宇文智及与鹰扬郎将孟秉,在宫城外集结了一千多人,劫持了负责巡夜的候卫虎贲冯普乐,然后,迅分兵扼守城外街道。就这样,宫外基本上已经被叛军所控制。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