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7章 宝钗温情慰宝玉(第1页)

话说这日宝玉和凤姐儿回家,见过众人后,就跟贾母说,他打算约秦钟一起去家塾念书,还能有个伴儿,还说马先生在家授课时,也可以让秦钟做伴读。他可着实夸了秦钟一通,说他人品好,行事也让人喜欢得不得了。

凤姐儿在旁边儿帮腔说:“改天秦钟还得来拜见老祖宗呢。”几句话就把贾母给哄得挺高兴。凤姐儿趁机请贾母一起去看戏,贾母虽然年纪大了,可还是很有兴致。

过了几天,尤氏来请,就带着王夫人、黛玉、宝玉等一起去看戏。一直看到中午,贾母就回家休息了,王夫人本来喜欢清静,见贾母回来,也就回屋了。然后凤姐儿坐了席,大家玩儿得挺高兴,一直闹到晚上才散。

可是宝玉送走贾母后,觉得自己还得回去看戏,又怕打扰了秦氏他们。他想起了宝钗最近在家养病,没去探望,就想过去看看她。要是从上房后角门过去,怕遇上别的事儿纠缠,又怕碰见他爸,那就不妥了,干脆绕个远儿吧。

当时一群嬷嬷丫鬟正伺候他换衣服呢,见他没换衣服就出了二门儿了,都跟着他出去。还以为他去府里看戏呢,谁承想他绕到了穿堂儿,然后奔着东北边厅后边儿去了。

结果迎头遇见两个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一看见宝玉就都跑过来一个抱着他的腰一个拉着他的手说:“我的菩萨哥儿!我说做了好梦呢,好容易遇见你了!”两个人唠叨了半天才走开。

这时老嬷嬷叫住他们问:“二位是不是去找老爷的?”两个人都点点头说:“是。”又笑着说:“老爷在梦坡斋小书房里歇中觉呢,不妨事的。”说完就走了,宝玉笑了笑就转弯向北奔梨香院儿了。

碰巧管库房的总领吴新登和仓上的头目戴良,同着几个管事的头目,共七个人从帐房出来,一见宝玉就都垂手站那儿了。只有一个买办钱华,因好些天没见着宝玉了,忙着上来打千儿请安,宝玉笑着让他起来了。

众人都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越好了,多早晚赏我们几张贴贴。”宝玉笑笑说:“在哪里看见了?”众人说:“好几处都有呢,都称赞的不行,还跟我们寻呢!”宝玉笑笑说:“不值什么,你们要是喜欢就拿给小么儿们玩儿去吧。”一面说一面往前走,众人等他过去了,才各自散了。

闲话少说。宝玉来到梨香院,进薛姨妈屋里,看到薛姨妈正在给丫鬟们打点针线活儿。

宝玉忙问好,薛姨妈一把把他拉进怀里,笑着说:“这么冷的天,我的孩子,亏你想着来看我!快上炕来坐着吧。”然后让人沏了热茶来。

宝玉问:“哥哥不在家吗?”

薛姨妈叹道:“他就跟没笼头的马一样,天天闲逛,不肯在家待一天。”

宝玉说:“姐姐的身体好多了吧?”

薛姨妈说:“是啊,你还记着惦念她,让人来看她。她在里屋,你去看看。那边比这边暖和,你在那儿坐着,我收拾一下就进去和你说话。”

宝玉听了,忙从炕上下来,走到里屋门前,看到半旧的红色软帘。他掀开帘子走进去,看见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活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身穿蜜合色的棉袄和玫瑰紫的坎肩儿,葱黄色绫子棉裙:这一身都是半新不旧的,看上去并不奢华,但显得雅淡。别人说她寡言少语,很可能是装的;但她安分随时,自称守拙。

宝玉一面看,一面问:“姐姐的身体好多了吗?”

当看到贾宝玉走进房间时,薛宝钗立刻起身,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初春的阳光,融化了冬日的寒冷。“已经大好了,多谢你记挂着。”她柔声细语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感激和温馨。尽管她并未看向贾宝玉,但那一句话无疑是对他说的。

薛宝钗优雅地在炕沿上坐下,轻声叫她的侍女莺儿:“倒茶来。”莺儿恭敬地应了一声,很快将沏好的茶送到了薛宝钗的面前。

与此同时,贾宝玉和薛宝钗都寒暄起来,互相问候近况。他们两人互相分享着最近的琐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愉悦,但内心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在涌动。

在随后的几分钟里,他们俩的对话持续围绕着各种无关紧要的话题。而他们周围的场景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高大的樱花树在柔和的春风中摇曳;美丽的庭园和精致的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光;远处传来寺钟的声音,悠扬而庄重。

然而,他们的对话却像是隐藏在这些宁静和美好之下的暗流。尽管他们的言辞之中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但他们的眼神之中却有着难以掩饰的期待和紧张。

薛宝钗一面与宝玉寒暄,一面用眼神扫过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她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姐妹们,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回应着她的问候。她看到了贾宝玉,他英俊的面孔上带着一丝无法言说的忧郁和期待。

她看着他,心中涌上一种复杂的情绪。他是这个繁荣世界的宠儿,被众人环绕,如同众星捧月。然而,他却似乎并不快乐。他的眼神中藏着一种深深的孤独和迷茫,那是一种与他的财富和地位完全不符的悲哀。

薛宝钗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她对他感到同情,也感到了一种奇特的亲切。他们两人都是在繁华的表面下隐藏着深深的寂寞的人。

在这个瞬间,薛宝钗的心跳突然加快,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心中酝酿。

薛宝钗的心跳越来越快,她感到自己的脸在微微烫。她知道,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感觉,是一种她从未有过的感觉。

贾宝玉看着她,眼中闪烁着一种明亮的光芒。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混乱和困惑,但他知道,他已经无法从这场对话中抽身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开口说道:“宝钗,你……”

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薛宝钗打断了。她温柔地笑了笑,说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宝玉。”她的声音很轻,但却充满了感情。

贾宝玉愣住了。他看着她,心中充满了惊喜和困惑。他知道她理解他,知道她能够看透他的心。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喜悦,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宝玉此时瞥见宝钗床幔上悬挂着一支玉笛,心中不禁泛起微澜。他依稀记得那日在螃蟹诗歌会上,宝钗那如天籁之音的笛声,如晨曦初现,令人陶醉。他抑不住心中的好奇,便向宝钗询问当日吹奏的是何曲子,它又有着怎样的来历。

宝钗微微笑,那笑容如春水微波,她轻声道:“那日我吹奏的曲子,名叫‘梅花三弄’,它本是一笛曲,后来也成为了琴曲。”她的声音仿佛是微风轻拂着琴弦,低沉而优雅。

“梅花三弄”,宝玉重复着这个美丽的名字,它像是一富有诗意的乐章,引领着他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宝钗娓娓道来,她说起了那个在东晋的都城建康,王徽之应召而来的故事。那日,王徽之乘坐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遇到了桓伊。尽管两人并不相识,但船上一位客人的一句话,让王徽之知道了这位高官贵胄的身份。他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在这简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徽之的自信与洒脱。

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欣然应允,下车上船。他坐在胡床上,出笛吹奏起那“梅花三弄”,笛声高妙绝伦,令人如痴如醉。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这就是那个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的晋人的风范,它由此事可见一斑。

宝玉听着宝钗的讲述,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景之中。他感到了那种脱离尘世纷扰的宁静,那种心灵的自由与思想的灵动。而那支玉笛,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向古老文明的大门。

随着宝钗的讲述,宝玉仿佛看到了梅花盛开在桓伊的笛声中,如诗如画。他感受到了王徽之的自信与洒脱,那种无拘无束、磊落洒脱的个性。而桓伊那高妙绝伦的笛声,则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

“梅花三弄”,宝玉心中默念着这个美丽的名字,它如同一优美的诗歌,令他感受到了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情感交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仍能从这些古老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感受那种永恒的美与力量。

宝玉与宝钗相对而坐,两人沉默着,仿佛在品味着那个美好的故事带来的甘甜与宁静。他们的心境在这片静谧中得到了升华,一种深深的情感在空气中流动。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传承,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姐姐,你身上是什么香气?我以前从未闻到过这种味道。”宝玉突然又兴奋起来,他凑近宝钗,目光诚挚地望着她。

宝钗淡然一笑,犹如春日里的暖阳,照亮了周遭的一切。她眉眼一弯,轻声细语道:“我最讨厌用香料熏衣服了。好好的衣裳,为什么要用香料熏呢?”

宝玉听后一愣,心想这世间竟有人对香料不感兴趣,倒也稀奇。他挠了挠头,仍是忍不住心中的疑惑:“那这究竟是什么香气呢?”

宝钗沉思了片刻,脑海中闪过一丝灵光。她如秋水般的眼眸里涌动着笑意:“对了,是我早上服用的冷香丸的气味。”

宝玉闻后,只感觉心旷神怡,忍不住流露出惊喜之色:“什么‘冷香丸’,这么好闻?好姐姐,能不能给我一颗尝尝呢?”

宝钗闻言,忍不住笑出声来:“你又胡闹了。药是随便乱吃的吗?”虽然嘴上这般说,但她心里却明白,宝玉不过是出于好奇,想要尝试这冷香丸。于是她微笑着摇了摇头:“这可不成。冷香丸是我特意找医师开的,可不能给你乱吃。”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