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5节(第1页)

兆明哥的钢笔字有些熟悉和陌生。熟悉的是那份刚毅,陌生的是此时的他还带着一份洒脱的稚气,不如年老的后的沉稳。不过,想着熟悉和陌生都是兆明哥。姚明珠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拿着信看了起来。

信的内容主要是问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对于粮食的事情让姚明珠不要担心,他在想办法,估计过几天就可以给他们寄出的。

姚明珠看着信,仿佛看到兆明哥站在面前,敦敦嘱托。而对于上一封信的事情,兆明哥没有提一个字。姚明珠想也许他猜到了原因。

姚明珠回信时也没有提及,只是把自己上学的事情说了下,家里的事情让他不要担心,同时告诉他不要给家里寄粮食,她外婆家分粮下户了,能贴补一部分,而且家里的院子被开了出来。

村里的情况也大致说了下,玉米株已经全部栽种上了,小秧苗也长势非常喜人,梗生叔已经安排栽小秧苗的事情。空置的田地,村里也准备安排分给村民了。姚明珠在信里对田兆明说了感谢。

最后姚明珠让兆明哥不要担心,好好选择工作分配的事情。本想劝着他不要去部队,可想着田国伟和田素珍的母亲就是他们当兵时认识的,于是止了话题。

想到国伟和素珍的母亲,姚明珠不知道为什么,写信的那份激动消失了,很快就收了笔。

姚家村村民两日后全体签了字按了手印。姚家分了两份地,一份是村子正面的水井边八分的水田,一份在对门山下的旱地。

“井水田那边估计会浪费一些粮食的。不过水源倒是不愁了。”姚奶奶道。

“妈,生产队的田地犁好后,我们可以租牛的。每日交一毛钱和三背篓草就行了。”孙云芳在一旁有些高兴地道。

“这个好,这个好。”姚奶奶连连道,“对了耀荣,赶紧去筹备粮种。玉米,红薯,土豆,稻谷还有蔬菜的种子,有多少都可以拿,不一定就死盯着一种。”顿了顿,又说,“耀荣,村里说要交不交粮食是真的?”

“不是,村里会给一半的秧苗,秋收后我们要上交一百斤稻谷。”

姚明珠皱了皱眉,她好像记得,大集体的时候,家里一年只分了一提柜稻谷,也就是三来斤左右。自己家八分田就要上交一百斤稻谷?“爸,不拿是不是不交?”

“嗯。”姚耀荣捏了捏眉心又说,“全村这月的分粮要减半了,质量也会降低。”

姚奶奶沉默了片刻,若有所思地说,“看来前几日换的那批粮食有问题。”

姚耀荣点点头,他心里想的也是。还好岳母前几日送了点粮食,姚耀荣心里才没有断粮的危机。

不过随即一想,他们家那个在井边的田,虽然不缺水,可也会因为水多而歉收的。如今水田亩产不足五百斤。那个八分的,至少挨着水井边的两分是歉收的。也就是说不到一半的粮食产量。至于对门山上的旱地却因为在山脚下,日照不好,收成都不是顶好。

姚奶奶心里也在计算。全家犹豫着要不要拿村里的秧苗。

姚明珠忽然出声,“我觉得咱们家不能太出头,还是拿了村里的秧苗吧。”

“可要交一百斤稻谷,划不算。”姚耀荣说。

“但村里要是追究粮种的事情怎么办?何况,姑婆也不一定能弄到粮种的。”姚明珠反驳。

姚奶奶没有管父女的争论,问孙云芳,“云芳,亲家母有问你姑妈么?”

孙云芳道,“恩,我妈说明日带我们去姑妈家看看。”

姚奶奶立刻决定,等他们从镇上回来后决定。

第二日,姚明珠下午放学后,拿着信与下工的父母一起去了镇上。

第25章

一家三口先去了外婆家。

外婆家是一幢独栋的三层白色小洋楼,前后带着花园,这是外公仿造外面的洋房修的。当年在镇子算是唯一一份,很是耀眼。只要进了镇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栋小洋楼了。

外婆如今能保留这幢房子还是因为她当年的壮举,一气把孙家的铺子和一个厂子全部捐出。谁知那人是个元帅,后来元帅嘉奖了外婆为红色娘子,也因为这个称号,这座小洋楼才能保全。

孙家还有个保留下来的铺子,那是姚明珠外婆秦月娥的陪嫁,一家小油坊。

油坊是当年政府鼓励手艺人办作坊时,秦月娥以榨油这门手艺申请的。当时国家刚刚成立,经济萧条,于是大力支持手艺人创办作坊。孙家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小店经营。

后来生产大合并,小作坊改企业制。油坊由孙家和国家共同占有经营,按照二八分成。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