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8节(第1页)

抓紧时间练兵的不光有裴凛之,还有正在梁州境内练兵的萧繇,仇人就在眼前,他恨不能血刃了所有西戎人。

萧彧一边敦促闵翀进行战争储备,一边主持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选拔考试。

十一月初一,全国各州进行了选拔初试,报名的学子多达一万多名,初试一共选拔出一千名考生,于第二年三月初一在建业进行会试。

从会试中选拔出前三百名参加殿试,选出最优秀的前三十名,由萧彧亲自阅卷、面试授官。

其余被录取的优异者将被朝廷安排到各地去做官吏,当然也不仅仅录用三百名,有优秀者,三百名开外的也能录用。

萧彧打算利用数次选拔,将整个安国上下的官场进行换血,替换成自己录用的人才,虽然这其中也免不了还是有士族,但至少是凭着真才实学上来的。

他希望底层百姓能够早日进入考场,参加选拔考试,为他们的阶层发声。

让萧彧感到高兴的是,今年崖州有不少学塾出身的贫家子弟参加选拔考试,其中就有当年他教过的孩子,想想就觉得欣慰,总算有种自己种的菜可以收获的成就感。

这些贫家子弟是无法负担长途旅费的,所以萧彧让地方政府统一送初试优胜者入京参加考试,一来是能够保证他们顺利参加会试,二来也能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毕竟现在这个年头,就算是荡平了贼寇,也还有各种猛兽需要提防,统一行动就安全多了。

第143章征西戎

这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举行考试,岭北的学子接到通知的时候,离考试时间只剩下三个月,所以这次并没有进行综合考试,而是分科进行的。

科目包括政论、农学水利、法令、医学、武科、文艺、科学等,其中文艺囊括了诗文、书法、绘画、乐律等,科学则包括算数、天文、格物、造化等。

萧彧希望文化科技全面开花,而不是重文轻理,他要挖掘各种能人异士,让有才干的人都能发挥所长。

报考政论的人数自然是最多的,有的科目不少地方都无人报考。但这不要紧,只要有这方面的需求,学子就会根据这个方向和兴趣爱好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至于录取比例,则是根据各地的报考人数划定的。全国考试用的是同一套试卷,但需要照顾到各地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鼓励落后地区的学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十一月中旬,初赛成绩公布出来,有些离京城远的学子,就可以提前准备进京赶考了,比如宁州的学子,过完年后再赶考恐怕来不及,得提前出发才行。

今年干旱的时间长,从七月一直干旱到十一月,北方都没下过大雨。

雍州豫州这两地灾情最为严重,粮食颗粒无收,被萧祎搜刮多年的百姓家中很少有存粮,眼见着就要断炊。

不过官府很快就给大家吃了定心丸,说不会让百姓饿肚子。官府从岭南运了很多粮食过来卖,并且严禁粮食涨价。

官府对粮食进行统一配发,根据每家人口多寡分发粮票,凭票买粮,一家只能买一次,钱不够可以赊账,来年有了收成再慢慢还。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多买,毕竟官府要保证每家都有饭吃,不能饿死人,也要防止有人从官府买粮出去倒卖。

安国北部虽然遭了灾荒,由于南方并没有受灾,两地调控,对国计民生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东西戎境内的情况则大为不同,旱灾蝗灾过后,赤地千里,百姓吃光了家中的存粮,无以为继。

为了活命,不少北地的汉人都悄悄地往南逃,进入安国境内,希望能够讨一口吃的,不少人还没到安国,便已饿死途中,易子而食的情况并不鲜见。

而且就算进了安国又能如何呢,他们进来的地方跟他们的家乡一样,也遭遇了旱灾与蝗灾,不过是靠着官府的救济才勉强维持着生计,能有多少施舍给乞讨的人呢。

人到了饥饿的状态下,都会变得疯狂,不少人甚至开始偷抢砸烧,一度陷入混乱的境地。

地方官府不得不请求戍边军来维持秩序,甚至还会直接将人驱赶回去。边境上许多城池都不敢开城门,生怕这些难民中混杂着敌军奸细。

萧彧得知这个情况,眉头紧锁,尽管他们卖了不少粮食给东戎,但东戎的难民并不比西戎少多少,果然汉人在胡人眼中算不得人,是不值得救助的。

闵翀问:“陛下,这些难民要如何处置?依然是送到南方各州去吗?”他显然是了解萧彧的。

萧彧叹气:“送吧,送往江州、湘州、广州与崖州,这些地方地广人稀,正需要劳力垦荒。”他当然喜欢劳力,但这个节骨眼上,他也没多有多少余粮啊。

闵翀说:“就怕粮食不够用,我们的存粮预算已经没有多余的了。”

萧彧说:“再朝世家大族买粮。”他们之前已经朝南方的地主们大量收购过一次粮食,为了应对北方的旱情。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