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1章 大汉帝国的高房价(第1页)

尽管赵耀一在强调房住不炒,但大汉帝国的房价还是水涨船高。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耕地效率不断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谋生,初步估计,全国的城镇人口大约在27%左右。

然而,城镇化率一直卡在这个范围,怎么也上不去了,原因在于——房价太高!

赵耀取消了从前的“良民”和“贱民”户籍制度,实行城乡分治,不再区分本地人和外来人口,只要在当地有固定资产,就可以办理当地户籍,承认迁移人口的身份合法性。

这种灵活的户籍制度使得全国各地的人口都可以自由流动,农转城或城转农都十分普遍,人口流动十分频繁。

同时,城市化和商业经济的迅展,来自商业的税收和市舶司的关税总和远远过了农业税,传统的农耕经济已经被打破了,更加快了人口往商业城市的聚集。在泉州、广州、登州等沿海城市,没有户籍的外来人口数量甚至远远过了有户籍的本地人数。

赵耀的政策对这些流动人口十分宽容。对于那些背井离乡、生活困难的人,城管先会劝其返回农村老家;不愿返乡者,实行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机会,给予基本的衣食救济,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

在京城大名府,外地人口数量更是远远高于本地人,就连许多京官的户口都还在老家,只因京城的房价实在令人望而却步。

大名府的人口密度高达8ooo人每平方公里,人潮涌动的大名府堪称是世界第一级大都市。

人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住房乃立身之本,人多了,房子供不应求,人多房少的矛盾尤其突出,房价必然如日中天。

由于住房需求大,二手房和租房市场十分活跃,许多城市里满大街都站满了市侩,也就是房地产中介。

堪称天价的房子,也引得人们感慨:“寸土尺地,与金同价,非熏戚世家,居无隙地也!”

房价如此之高,朝廷也没有足够的财政预算来给官员们安排官邸,很多高官甚至都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住。

那些城里的土着,只需要出租闲置的房屋,收上来的租金就足够供他们衣食无忧,高房价又孕育出新的剥削阶级——房东。

怀揣着梦想到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每个月有一半的收入都要交给房东,再除去生活开支,根本存不下钱,每天都是在为房东打工,他们被高房价断绝了希望,只得卷铺盖回家。

那些咬着牙留下的人,从牙缝里挤出点钱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为了节约点钱买房,根本不敢消费。高房价间接导致影响了其他行业,百姓的消费潜力和消费欲望被压制,经济一度陷入低迷。

回想起前世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96o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上,却没有属于自己的3o平小窝,哎。

不光是普通人买不起房,就连内阁相李纲,年薪八千银元,购买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36o万。

李纲本是无锡人,为官多年好不容易攒钱在开封买了套房,遇到靖康之难毁于战火,来到大名府后一切又重新开始。

好不容易租下一套占地一亩多的庄园,有房屋三十余间,勉强住下了全家几十口人。

可是房租年年见长,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都需要不少钱,每年省吃俭用也只能存下四千银元。

如果要将这个庄园买下,需要支付八万银元,李纲想要买房,即使房价不再涨,至少得存二十年钱;如果普通老百姓想要买这个庄园,不吃不喝估计也得奋斗一百年。

大汉帝国第一高官想要买房都如此困难,更不必说普通人了。

赵耀得知这一情况,直接从自己的内务府里拿出十万银元赠送给李纲,圆了他的买房梦。毕竟,朝廷每天那么多公务都得指望他,可不能亏待了干活儿的人。

但是,这只解决了一个人的住房问题,还有几千万人的住房没有着落。

这种高房价并非起源于赵耀同治之下,早在北宋时期,开封的房价就已“举世闻名”。

苏轼的弟弟苏辄,从四川老家到开封府打拼,18岁就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官至御史中丞,一直奋斗到7o岁退休,攒钱52年也没能在开封买下一套房。最后不得已退居“二线城市”许州,买了块地自己盖了三间新房,住了3年后驾鹤西去。

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后,苏辄非常高兴,于是又写了《将拆旧屋权住西廊》这诗:

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

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

……

这并不奇怪,就连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人也是一辈子没买上房。

所以啊,宋朝的高房价属于积弊已久,这绝对不是赵耀的锅。

但赵耀绝对不允许高房价影响破坏国家的经济环境,如果任由其展而不做干涉,所有的财富都会涌入房地产,实体经济会受到重创。

为此,赵耀专门召开了一场关于“解决房价无序暴涨”的朝会。

官员们众说纷纭。

有人提出,朝廷要以雷霆手段强行规定房价,就像控制粮价那样,让每个人都有房住。以朝廷的权力,这种人为干预市场的方式完全可行,但却会打击投资人的积极性,破坏市场秩序,还会引起很多反抗。人家刚花一万银元买了房,朝廷马上规定这房子只允许卖一千银元,一下子贬值9o%,这不造反才怪!

那些已经买了房的,或者是本地有房有地的官员,极力反对降低房价,支持任由市场来调节价格。

还有些具有“前意识”的官员,直接提出了“分期付款”的大胆构想,让老百姓背上五十年房贷,想要一次性把税收到五十年以后!

大多数官员持摆烂的态度,认为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相当一部分人更是离谱,他们说:“房价太低不利于奋斗,应该继续提高房价,让老百姓每天上2o个小时的班。”

……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