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02章 结合云南历史治理大理国一(第1页)

古时候的云南是流放之地,与中原的千里沃野相比来说,云南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可实际上,云南这片土地并不小气。

当朱元璋的屠刀对准无数大将功臣时,远在昆明的沐英家族毫未损,依然安享世袭爵禄。

当燕王朱棣杀到朱允炆龙座下时,据说这位平庸的皇帝便是逃到距昆明不远处的武定狮山剃度为僧,才得以保全性命。

当最后一位汉人皇帝朱由榔走投无路时,也曾在云南短暂组建南明小朝廷,并把云南作为反清复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当康熙的削藩令昭告天下时,盛产精矿,粮食一年两熟的昆明甚至让吴三桂养足了造反的底气。

当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时,也是云南护国军率先打响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把革命之火从大西南燃遍全国,扞卫住了胜利果实。

当倭寇动全面侵华战争,半壁河山沦陷时,云南再次成了抗日的大后方,开辟出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等生命通道,西南联大更是保存了高等教育的种子。

当蒋匪妄图凭借云南的险峻山川负隅顽抗时,云南人民以国家利益为先,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宣布和平解放。

当越南多次越境挑衅时,云南人民再次积极参军报国投身到反击战中,一个月内遍攻克越南北部2o余个城市,粉碎了黎笋集团“打到南宁去过年”的妄想。

……

不得不承认,在朱元璋消化云贵之前,云南始终是游离在外的割据政权,没有存在感也很正常;但自从沐氏经营云贵以来,云南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举足轻重的。

摊开地形图不难现,云南的海拔明显比周边大部分地区高出一截,这样的地理属性使得云南更像一个6地上的“孤岛”,这种交通上的不便利也导致是云南在明代以前长期游离于华夏文明边缘的原因之一。

相对南方其他地区而言,云南接受汉化的时间最晚,甚至远不及比之更靠南的越南,其汉化程度还不如北方的高丽、倭国那么高。

可为什么最终越南独立,而云南却能牢牢融入中华文明圈呢,成为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之一呢?

云南和越南,二者咫尺天涯,从山川地势上说,像一对连体姊妹。由于崎岖的山地广布,从云南修条路到越南的工程难度远比修到四川、贵州、广西要大得多。

没有水运,6运又不方便,严重限制了云南地区经济展,经济总量长期垫底,而空运量却位居全国前列,这恰好反映出云南在千百年前与中原隔绝的相对独立状态。

尽管许多“地图开疆”者喜欢从秦朝开期就把西南边陲全部画入版图,但那时的“羁縻统治”与“直接管辖”是两种类完全不同的统治力度。

近千年间,从四川入滇的古道也就一条五尺道而已,区区一米五的宽度,从群山之间开凿出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几百公里,也是才通人,纵然有雄兵百万也无法翻山越岭抵达云大。

不管是秦汉还是唐宋,甚至是元等疆土辽阔的朝代,中原王朝的统治都从未在云南站稳过脚跟。

尽管名义上尊奉中原为“上国”,然并卵,实际上却与暹罗、真腊、占城等东南亚藩属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如果历史不出意外,按照云南的展轨迹推测,极有可能像今天的的泰国、缅甸、柬埔寨那样成为一个独具本地特色的东南亚小国。

多亏了洪武大帝的远见卓识,运筹万年,才将云南牢牢控制,彻底汉化,虽然是边疆地区,但直至今日也从未有过“滇独”势力。

明朝征服云南的主要手段有两种,文化毁灭和移民换种。

南诏和大理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各类典籍被付之一炬,汉化程度较高的白蛮被分批迁往饱经战乱的北方地区,很快融入汉族的同时还弥补了北方人口凋敝的问题。

并且,从洪武十八年开始,从南京一带的大批中原移民被源源不断地迁入云南,这一庞大的人口迁移贯穿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

最终,云南当地的人口结构终于从量变生质变,汉族人数稳居位,取代少数民族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自此以后,云南再不是蛮夷之地,再也不是华夏文明圈的边缘选手,而是积极参与核心角逐的内部成员!

明朝最大的贡献有二。

其一是驱除蒙元恢复汉统,重铸河山,再造华夏;其二便是对云贵地区完成本土化改造。

不得不承认,明朝对云南的征服和同化战争是血腥而又残酷的。作为乌蛮族的后裔,每每读到沐英、蓝玉等人“斩三千”、“杀蛮八百”、“再斩三千”的功绩,不胜唏嘘。

尽管该过程有些残酷和决绝,但正是雷霆手段保证了这片土地永远稳固于中华版图之内,即便国家动乱如晚清也不曾分离。

眼下,大汉正处于蓬勃展时期,各地居民都安居乐业,人力资源有巨大的空缺,实在没有多余的人口迁移到大理国。

大理国本就地广人稀,许多人都时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跟野人没啥区别,难以管教,加之旅途不便,要想把这些人迁移到汉地实属不易。

最好的办法是就地汉化,展生产,广修道路连通中原,加强联系和控制。

高氏铲除后,段氏王族,杨氏、董氏等白蛮贵族,以孟庆为代表的乌蛮族都已经归顺,同化大理国只是时间问题,不必操之过急。

对于大理国的治理,不能实行单一的州县二级制,不能完全分封,也不能大规模军垦,最好的办法是三者结合。

而且,为了给大理人提供阶级上升的通道,赵耀还下令将大理的科举考试与中原地区同步进行,允许大理科举出身的士子进入中原做官。

当然,考虑到大理国的教育薄弱,万一让他们跟中原的书香世家卷,估计连续1oo年没一个人考上进士,那科举制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赵耀仿照后世分省招生政策,给予大理国一定的进士名额,算是对落后地区的帮扶照顾。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