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73章 国政的推进和系统升级(第2页)

“然后建立军校,把这次靖难有功的中下级,特别是下级军兵都拉到军校里来,最好立下祖制,历代大明皇帝都必须是军校校长。任何试图改变这一点的文臣,都是乱臣贼子。”

朱棣再次点头,他对谁来管理军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第二步,建立一个临时的土地核准衙门,让他们专职的去完成这次的土地核对。当年太祖皇帝也是用的国子生去做的这件事。”

朱棣继续点头赞同。他知道,这件事直接交给六部是办不好的。“地方官吏要是能配合的,以后朕也会重用。”

特事特办,主要是为了废除徭役做准备。至于这个政策能不能推行下去,朱棣扯了扯嘴角,补充道,“让高煦带五千人跟着去。”

道衍表示支持,看了看自己的笔记,说道,“这个徭役废除的政策不会是独立的,也不可能独立推动,萧姑娘的话肯定没有说完,下次直播时陛下要多问几句。”

“此话怎讲?”

“既然要废除徭役,给百姓减轻负担,后续的税收方法肯定也是要跟着变的。”

“两税法不行吗?”朱棣可不是彻底的武夫。

姚广孝不置可否,很多事不是他不懂,而是一时间想不到,“苛捐杂税肯定要强力废除,关键还是人。”

朱棣叹了口气,他对国税局这个概念很期待,但能不能成功他并不知道,目前只是保持着试一试的想法。

道衍轻敲着桌檐,“教育权必须收回来。”

“哪有这么轻松。”

“既然萧姑娘能帮我们普及教育,那以后收回教育权就是必然的。”道衍笃定道,“纸张的明让门阀贵族消失了,那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再进一步呢?”

“知识大爆炸。”他坐直了身体,咀嚼着这个定义。

如果说以前的他,还因为被困在历史的牢笼里,看不见未来的方向,所以只能追寻着一些过往的脚步而前进。

那现在就不同了,一个真正能抵达未来的蓝图已经逐渐在他的面前展开,他已经不再迷茫,他相信自己能做得比原来的历史更好,更伟大。

“藩王的政策如何?”朱棣继续问道。

“可以推行,关键就是要形成萧姑娘嘴里说的利益集团。”道衍指出,“而且不够,还要在民间创造出一批新的,归属于国家的海贸力量。”

“哦,怎么弄?”朱棣来了兴趣。

但道衍暂时没有头绪,“我只有一点小的想法,要是想让海贸在以后不被文官废除,光是皇室,勋贵,宗室结成的利益集团是不够的。要在民间培养新的力量,特别是能分化传统地主的力量。”

朱棣深以为然,只有这样他的皇权势力才能更好的深入到地方去。

“农学院的事情可以最先搞起来,弄一部分知道种地的读书人和厉害的农人进来。”朱棣提议道。

“陛下手中有刀,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人敢反对的,只需要做好筛选即可。别让那些只知道袖手谈心性的人招来就可以了。”

朱棣嗤笑一声,“这简单,来农学院是要真的种地的,那个纪录片里的那些专家,博士,哪一个不是要亲自下地的。就凭这一点,那些锦绣文人就不会来了。”

“多招揽一些贫苦的读书人是不错的。”道衍意味深长地说道。

“宗室大和解呢?”朱棣问道。

“看陛下您自己了,做了能提高陛下声望,不做也无碍。”

朱棣沉默片刻,然后让身边的黄俨传旨,“懿文太子一脉,迁入凤阳居住,赐地一百亩,准其后人务农为生,不收赋税,不服徭役。四代后准其参与科考,期间子嗣若在农务上有进益,可进入农学院学习。”

道衍品味着这道圣旨,顿时觉得朱棣有些不厚道,说好的大和解,结果还是把人家往风口浪尖上去推。

他望向了窗外,风流万里,云卷云舒,时代正在朝着他无法理解的方向悄然转动。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